導航:首頁 > 免費電影 > 如夢令電影免費觀看

如夢令電影免費觀看

發布時間:2024-06-27 22:24:06

⑴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一看《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篇1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篇2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游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余》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范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篇3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一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

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

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

怎麼才能把船劃出去,

不小心,卻驚起了一群的鷗鷺。

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

不小心劃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

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譯文三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

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劃船,

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麼渡,

怎麼渡?

(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注釋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台。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大醉。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後,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怎渡,怎麼才能劃出去。爭(zen),怎樣才能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群。

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參考資料:

《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0頁

講解

有時候,一件細小的、但饒有興味的往事,會反復出現在你的記憶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當時經歷的生動情景,會歷歷如畫,在眼前重現;當時的興奮和激動,也會再次在心頭涌現,印象還是那樣的新鮮。如果你是一個有才能的文學家,你就會真實地描繪出這種經歷和心情,吸引讀者也進入你再現的那個境界,分享你的激動。

這首《如夢令》就是這樣的作品。這是李清照為追記一次有趣的郊遊而寫的。作品中第一句說明了這是已經過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邊的一個亭子里,傍晚的時候。一個「常」字,表明這件往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時常引起她的回憶。在那裡作什麼?第二句告訴我們,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經到了不認識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顯然,她是在一邊欣賞郊野的景色,一邊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剛剛到了那裡,是在那裡已經游賞了相當長的時間了。「興盡晚回舟」,是說在玩賞的興致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之後,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時所乘的小船,掉轉船頭,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後果產生了。由於天色黯淡,特別是醉眼模糊,辨認不清歸路,把船劃進了一片密集的荷花叢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從藕長出來的,所以在詩詞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詞調的要求,這里不用荷花,而改稱「藕花」。這時,她心慌意亂是可想而知的了。怎麼辦呢?怎麼樣才能劃出荷塘?怎麼樣才能劃回家去?正好,按詞調,這里需要重復一遍相同的兩個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處地填寫了「爭渡,爭渡」。這里的「爭」,作怎麼講。「爭渡」,這里是怎麼劃出去的意思。「爭渡,爭渡」,重復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當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樣才能劃出荷塘回家時,想必是在胡亂地劃動著小船,去找尋一條歸路。忽然聽得,呼啦啦一片響聲,從河灘上飛起了一群被小船驚起的水鳥。「鷗鷺[ōulù]」,鷗和鷺都是水鳥。小詞寫到這里,戛[jiá]然而止。至於下文如何,就留待讀者自己去想像了。想來,可能是驚飛的水鳥,嚇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頭腦清醒了一些,終於能夠尋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詞中不是流水賬式地寫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裡怎麼玩,只在字里行間把經過作了交代。作者也並沒有寫「我玩得多麼高興呀」之類,而只用了「常記」、「沉醉」、「興盡」、「晚」幾個字,就把她游賞的歡快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善於剪裁,僅僅截取了醉歸途中、誤入荷塘、驚飛水鳥這個「鏡頭」,稍加點染,就寫出了她這次郊遊中不同一般、最難以忘懷之處,使讀者不僅如臨其境,也如聞其聲。總之,這首小詞,雖然並無深意,但寫得簡練、生動而傳神,今天讀來,還是引人入勝的。

另外,一個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遊玩,還喝得大醉,這在今天也是不多見的,在封建禮教重壓之下的宋代,那就更為稀罕了。這也表現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個方面。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篇4

作品原文

如夢令①常記溪亭日暮②

李清照

常記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⑤深處。

爭渡,爭渡⑥,驚起一灘鷗鷺⑦。

作品注釋

①如夢令:詞牌名。

②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選自《漱玉詞》。

③常記:長久記憶。

④溪亭:一說此系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大明湖畔;二說泛指溪邊亭閣;三說確指一處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蘇轍在濟南時寫有《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詩);四說系詞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處遊憩之所,其方位當在歷史名山華不注之陽。

⑤藕花:荷花

⑥爭渡:奮力劃船渡過。

⑦鷗鷺:泛指水鳥。

作品譯文

依舊記得經常出遊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時,迷路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樣才能劃出去,拚命地劃著找路,卻驚起了一灘的鷗鷺。

賞析

李清照的《如夢令》只有兩首,一首是描寫春天的「昨夜雨疏風驟」,另一首就是課文編選的描寫夏日生活的「常記溪亭日暮」,兩首都是易安的「少女之詞」,傳遞著相似的少年情懷,前一首恰好可以作為教材的補充閱讀、填詞翻唱,用它來體會少年的爛漫與放縱,以及詞如何嚴格按照詞牌來填。

都說「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韓愈),婉轉悱惻的李易安卻把少年的歡樂譜寫得那麼有聲有色;都問「夏天為什麼缺少詩意」(孫紹振),李易安那一場「常記」的溪亭盛宴卻比夏天本身還要意蘊悠長。

魅力何在?

除了清詞「對瞬間的表現技巧」,最重要的就在於李清照突破了蘇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傳統定論,不但讓「畫」變成了「回憶中的畫」,而且這回憶竟然超出了「畫」的視覺形態,形成了一個動態的意象場,帶動讀者的心一起來分享、透視那一場少年心靈的「動畫」。

幾乎所有的鑒賞者都關注到「常記」的起法是一種追述,「自然、和諧,面對知己娓娓地敘述(《唐宋詞鑒賞辭典》)」;「我經常想起來那一天的傍晚,我經常想起在那一天的傍晚所發生的一切,可見那個傍晚在李清照的記憶當中是多麼地深刻,多麼地愉快,多麼地讓她不能忘懷」(《百家講壇》,康震),可他們卻鮮有關注這種追述的好處。「常記」的妙處何在?「記」,就是回憶。人們常說,失去過才會懂得珍惜。事實上,我們回憶中的景總比眼前的景更有情有趣,因為回憶的閥門里流淌出來的景,它包含著比現實的景更重要的內心的情緒、情思、情感。那麼「常記」呢?自然是「常常回憶」。為什麼偶爾想一想還不夠,還要常常地回憶? 她的內心寶貝著、珍藏著、珍貴著怎樣的追思?一切因為那一場「沉醉不知歸路」!

——這個「醉」字大有文章。寫這首詞的時候,李清照也只不過就是今天初三或者高一、高二的年齡,這是一個男孩子都要禁酒的年齡,更何況當時對女子的無窮約束呢!雖然清詞中不乏縱酒之音:濃睡不消殘酒、酒意詩情誰與共、酒闌更喜團茶苦、東籬把酒黃昏後、謝他酒朋詩侶、酒美梅酸、三杯兩盞淡酒……可這里的「醉」基本上都是成過家之後作為有完全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自主行為,偶爾一次「濃睡不消殘酒」,還是悄悄地、偷偷地、人不知鬼不覺地呼呼大睡,因為成年之後和閨閣生活總是有區別——即使開明的李格非,想來也不會允許李清照小小年紀就成為一個縱情花酒、離經叛道的「問題少女」吧!她連盪鞦韆見到客人都要「和羞走」(《點絳唇·蹴罷鞦韆》),更何況呼朋引伴、前呼後擁地在「溪亭」飲到「日暮」呢——「醉」的機會一定太難得,難得到李清照常常想起,念念不忘,時時沉浸其中;難得的就像今天的學生某一天集體逃課郊遊一樣放縱,就像六年級的孩子一心要抓住童年的尾巴一樣想往。

接下來所有的文字,都是對「醉」的意象的一氣呵成、層層鋪排。

首先是「沉醉」。

「不知歸路」是「沉醉」的直接後果。是迷戀溪亭偷偷飲酒的樂趣不願意回家;還是把酒當成了營養快線,以至於喝得酩酊大醉,根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抑或,景不醉人人自醉,未嘗喝酒就已經被溪亭的景色迷住,深深地陶醉其中,流連其間,根本就想不起家來了?字面上,「沉」有沉醉 沉浸、沉迷的意思,「沉醉」,說明當時的意識不是很清醒,醉眼朦朧之中,搖搖擺擺之間,痴迷也罷,酒喝多了也好,總之是醉了,深深地醉了,醺醺然「不知歸路」,不願回家。這是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已經突破了畫的靜態布局,轉到了比較強烈的心靈感應上來。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是對「不知歸路」之「醉態」的具體描寫。這是移步換景,是電影蒙太奇,鏡頭切換之間,一下子闖入了「荷葉羅裙一色裁」的鋪天蓋地中來。「藕花深處」是什麼樣子呢?詞人根本就來不及細細描述,因為是「誤入」——這也突破了「畫」的表述極限,詞人在這里貼近的不是靜態的景,而是視覺變換的「流動的景」,這種「流動的景」,指揮著「流動的情」:不是「我」的心靈在指揮我的手和腳,而是「我」的腳和手在指揮著「我」的心靈,這個「身不由己」,是「沉醉」的第二層表現:自我的心靈在大自然面前放縱著的審美體驗。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簡直就是一幅極端「沉醉」的池塘交響樂。小舟不知怎麼一下子就劃到了荷塘深處,舉目四望,到處是挨挨擠擠的荷花,原本放縱著的女孩子們慌了神,趕緊向岸邊劃去,可是越劃越亂,越亂越劃,已經分不清哪裡是荷,哪裡是岸了,於是就更加拚命地劃,嘻嘻哈哈地劃,東倒西歪地劃。幾乎就在同時,一個同樣的瞬間,綠的葉、紅的花、白的鷗鷺,彩的羅裙、還有夕陽的余輝,以及富有夢幻色彩的湖面全都晃動了起來,間雜著劃槳聲、嘻笑聲,水聲,鷗鷺的撲騰聲、鳴叫聲,也許還有甜美的歌聲,還有相互灑水的驚叫聲,以及發現岸邊的歡呼聲,混雜著荷花清香的少女的放肆的青春一下子在「藕花深處」迸發出來,視覺、聽覺、嗅覺,各種感官動起來,交織起來,自然就帶動游者和觀者的心也動起來,美好的感覺、歡樂的心情,把有聲的「動畫」變成了內心世界的「情畫」,這種情感從字里行間滲透到文字之外,構成了一個無限快樂、無限優美的意象場,使整個池塘都和這群嘻嘻哈哈的少女一樣熱鬧了起來。這個意象場,用女孩子們的熱鬧同化著荷塘的熱鬧,形成了一個情感的高潮。

「對於古典式抒情來說,直接的抒情是比較少見的,情常常與感聯系在一起,情感一詞可能由此而生。」「情的本性就是動的,故有『感動』之說,感覺或者感觸只有『動』了起來,才能表現感情」(孫紹振)這恐怕就是古典詩詞理論中「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動情」藝術吧。

創作背景

此為憶昔之詞,非當時當地所作。李清照十八歲之前到汴京,二十四歲時,翁舅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她便隨丈夫趙明誠「屏居鄉里十年」,離開京城到了青州,也離開了與她有詩詞唱和之誼的前輩晁補之、張耒等人。趙明誠是金石學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創作雅興,一度轉移到與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書籍方面。所以此詞當是作者結婚前後,居汴京時,回憶故鄉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細審作者行實,此詞大致可系於她十六歲(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時,是時她來到汴京不久,此詞亦當是她的處女之作。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⑵ 電影《俠探錦毛鼠之如夢令》片尾曲叫什麼名字

歌名:千年願
詞:得特理 曲:曾柏諺

女:
月影缺 落花如殘雪 燭紅淚 忘年歲
風無聲 悄然倚窗沿 蒙朧中身影若否如余心牽

男:
生死刀尖幾人能回 唯有夢里憶你容顏
訣時話離別 如何誓言 相逢即是奈何兩邊

合唱
紅塵醉 解不散對你的思念
對飲杯 宛若你猶在身邊
誰情願 將這世未完成的結
把夢許在下一個千年

⑶ 李清照《如夢令》的解析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賞析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一】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賞析二】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庄《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雲:「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後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麼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並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於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後的這層「惜花」之意,那麼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雲:「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可謂的評。 (李漢超 劉耀業) 【賞析三】 誰是「卷簾人」——讀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一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兩首著名的《如夢令》詞。它們給讀者描繪出了一位活潑可愛、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現出了她那純美的內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譽為「兩顆罕見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風驟》乃其中之一。原詞如下: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據文獻記載,此詞一出,便立即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同時代人胡仔就很贊賞它,尤其是當中的「綠肥紅瘦」一句,說「此語甚奇」。②稍後的陳郁對此句更是備加推崇,說「天下稱之」。③此後,歷代的文人、讀者對該詞也都一直贊賞不絕。對於其中的「卷簾人」,自古以來,人們都一致認為:它指的是「侍女」,鮮有二義。雖然最先主此說的人如今已難考證,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說便已盛行。萬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詩余畫譜》中,有一張依該詞詞意而作的繪畫。畫中即已明確地將卷簾人畫成了一個侍女。④近幾年出版的各種有關李清照詩詞賞析的論著,也幾乎都持這種「侍女」說,極少例外。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這首詞的主題,是通過女主人公與其侍女之間「凝煉的對話,曲折地抒寫了惜花的心情」。⑤本文認為,將「卷簾人」肯定為「侍女」,似乎有點不妥。 首先,少年時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稱,其高超的藝術修養是不容懷疑的。同代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二就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因此,用「綠肥紅瘦」這樣極富獨創性的詞語,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連她自己都會覺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說,則該詞必然會被理解為一首「惜花」之作。可「綠肥紅瘦」一句,雖然「語甚奇」,「天下稱之」,但細細想來,實際上確是「造語雖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跡依然可見。讀後該詞,人們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綠肥紅瘦」的奇特,而非花殘葉茂的傷感。因此,從一般作者的創作心理來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會用此等語句的。 二 李清照在其《金石錄後序》中,有這么一段關於他們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寫:「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⑦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個很喜歡爭強斗勝的才女。「綠肥紅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時代的這一性格。既然是「斗勝」,那雙方在才華901上肯定是旗鼓相當,不鬥則難分伯仲。若雙方在才華上差別甚大、且很明顯,則無需去「斗」了。因此,本文認為,作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說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可能性是很小的。相反,若說它是新婚燕爾時,夫妻間的「斗勝」之詞,倒是很貼切的。 另外,「卷簾」及「卷簾人」用於詩詞中,在宋代是有其獨特的意境和特別的含義的。 首先,宋代詩詞中,卷簾的與簾幕旁常見的,都不是侍女類人物。如: 「人悄悄,月依依,簾幕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卷簾待明月,拂檻對西風」。「不忍卷簾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 「陌人遊人歸也未,懨懨,滿院梨花不卷簾」。(孫道絢) 由以上這些詩句可知,宋代詩詞中,與簾幕緊密相連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閨秀。再看下面的兩首《生查子》詞: 〈一〉 今年花發時,燕子雙雙語。誰與卷珠簾,人在花間住。 明年花發時,燕語人何處。且與寄書來,人往江南去。 〈二〉 去年燕子來,綉戶深深處。香徑得泥歸,都把琴書污。 今年燕子來,誰聽呢喃語。不見卷簾人,一陣黃昏雨。 以上二詞中,不論是「卷珠簾的」,還是「卷簾人」,對於身為男性的作者來說,明顯地都不是指「侍女」,而是指他們各自心中的「戀人」了。這兩首詞,第一首的作者為李石,生於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僅比李清照小二十幾歲;第二首的作者是辛棄疾,生於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也只比李清照晚半個世紀。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他們詞中所說的「卷簾人」,與李清照這首《如夢令》中的「卷簾人」屬同一時期的語言。它們之間在意義上不會有什麼差異。可見,在宋代詩詞中,「卷簾人」一詞,指的幾乎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閨秀,或者男子所鍾情的意中人。正是由於作者們給「卷簾人」賦予了這樣一個獨特的意境和特殊的含義,導致了他們幾乎不可能再把它賦予「侍女」或其它任何一種含義了。其次,宋代詩詞中,用到「侍女」、「僕人」類角色時,作者基本上都是將他們明確寫出的,很少用諸如「卷簾人」之類的詞語代替。如:「夢回酒醒嚼盂冰,侍女貪眠喚不應」。「侍兒全不知人意,猶把梅花插一枝」。(朱淑真)「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姜夔)「家僮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蘇軾)正是基於以上的理由,本文認為,此詞當作於清照新婚期間,也就是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到大觀元年,即公元1101-1107年之間。詞中的「卷簾人」實際上指的並非「侍女」,而是詞中女主人公的丈夫。這是一首新婚夫婦間的「斗勝」詞。本來,「卷簾人」常用著男子「意中人」的代稱。這里,我們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反其義而用之」。下面三段,才是這首詞所描述的真正意境:春雨後的清晨,空氣格外的新鮮、怡人。紅花綠葉,都象是剛剛出浴而來的,嫻靜純潔、清麗可愛。一間新婚夫婦的卧室內,丈夫見天已大亮,便輕輕地起了身。緊接著,妻子也微微地睜開了眼,但她卻懶懶地含著笑,仍舊躺著,並沒有一絲兒想起床的意思。記得昨天夜裡,小雨稀稀疏疏地下個不停,風兒也颳得很緊。但是,她因為與丈夫在一起喝了好多的酒,卻仍然睡得很沉、很香。瞧,這會兒她的酒意還沒全消呢。看著丈夫已開了窗戶,此時正在卷簾子,她輕輕地笑問道:「�,卷簾子的,看看院里的海棠花怎樣了。」丈夫知道她又要開始淘氣了,但一時並未理會,只是漫不經心地答道:「還不是老樣子。」「喂!喂!」,她叫回了丈夫的臉,然後俏皮地、一字一板地對他說:「知道嗎?應是綠———肥———紅———瘦!」……可見,這首詞的主題並非「惜花」,而是通過「斗勝」的描寫,反映一對青年夫婦的甜蜜生活。它和笑語「紗櫥枕簟涼」以及簪花「叫郎比並看」等一樣,都屬於清照初結縭時對自己幸福美滿生活的寫照。 清照文如其人,用筆大膽率真。《詞論》一篇,遍摘當時各大名家之短,「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⑧她的詩詞作品中,既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憤怒,也有「露花倒影柳三變,桂子飄香張九成」的嘲笑。特別是在描寫青春少女之言行以及她們的婚戀生活方面,更是驚世駭俗。與她同時代的王灼曾如此說過她:「作長短句,能曲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⑨所有這些「妄不待言」、「狂不可及」的「無顧藉」之語,當然要為那些封建的「正統人士」所不容。因此,能曲解的,則盡量予以曲解,如這首《如夢令》;無法曲解的,則盡量從《漱玉集》中刪去,或說不是清照所作,如《浣溪紗·綉幕芙蓉一笑開》以及《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等。 三 就筆者所知,持這種「丈夫說」者,目前僅有兩位當代學者。一位是孫崇恩,一位是吳小如。前者在其選注的《李清照詩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12月北京第2版)中,將該詞中的「卷簾人」註解為「丈夫趙明誠」(第41頁),但未進行任何解釋;後者在其《詩詞札叢》(北京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58-259頁中寫道;「此詞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筆寫禾農麗艷冶之情,詞中所寫悉為閨房昵語,所謂有甚於畫眉者是也。」全詞「寫實」,但「隱兼比興」。他進一步解釋道:「及至第二天清晨,這位少婦還倦卧未起,便開口問正在卷簾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麼樣了?……丈夫對妻子說『海棠依舊』者,正隱喻妻子容顏依然嬌好,是溫存體貼之辭。但妻子卻說,不見得吧,她該是『綠肥紅瘦』,葉茂花殘,只怕青春即將消逝了。……『知否』疊句,正寫少婦自家心事不為丈夫所知」。 以上兩種觀點雖然都持了丈夫說,但在詞意的理解上,卻又各有偏頗。前者的註解實際上應是:「指詞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因為此詞畢竟是文學作品,是一種藝術創造,不能把它看成是李清照夫婦生活的歷史記錄。也就是說,把這一文學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斷定為李清照丈夫趙明誠這一真實人物,顯然是不妥當的;後者對於詞意的理解則偏向了另一個極端,不免帶了些「俗」的成份。以李清照的人格與藝術修養,是不會將那種庸俗之語寫入詞中的,因為它已遠遠超出了「閨房昵語」的范疇。
參考資料: http://www.mcscn.net/shicishangxi61.aspx

⑷ 胡偉立的主要作品

「屈原」 (5集電視劇集配樂)導演:金廣城; TVB攝制.
「高材生」(1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赤腳紳士」(2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哥哥的女友」(台慶電視單元劇配樂) TVB攝制.
「達摩」(2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倚天屠龍記」2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快活良緣」(1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生活是這樣美好」(編曲,童聲合唱,民族管弦樂隊伴奏)香港中樂團多次公演.
「明天會更好」(編曲,童聲合唱,民族管弦樂隊伴奏)香港中樂團多次公演.
「土耳其進行曲」(編曲,木琴合奏,民族管弦樂隊伴奏)香港中樂團多次公演.
「舞匯金曲」(舞劇)香港舞蹈團多次公演.
「季節」(多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我妻十三點」(1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母與子」(電視單元劇原作音樂及配樂) TVB攝制.
「如夢令」(電視單元劇原作音樂配樂) TVB攝制.主題歌:「如夢令」 (江欣燕唱,蕭健鏗詞)
「影」(電視單元劇原作音樂及配樂) TVB攝制.
「阿嬌正傳」(2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大城小子」(2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細蘇 「(電視單元劇原作音樂及配樂) TVB攝制.
「維多媽咪」(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時來運到」(2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傷心的季節」(電視單元劇原作音樂及配樂) TVB攝制.
「書劍恩仇錄」(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僵屍奇兵」(2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輕音樂十五首」(輕音樂編曲):」從來都沒有」,」和你在一起」,」放開你的手」,」重新再來」,」再見」,」全都帶走」,」紙玫瑰」,」歡樂假期」,」愛與我」,」 周末的士高」,」就在今夜」,」夢中的水手」,」宇宙鼓手」,」陌生的人」,」河堤上的 傻瓜」.
「神州行」(民族管弦樂隊合奏):」山村新曲」,」秋雨」,」南海潮」,」小橋流水」,」 蘇北好風光」,」延 邊春早」.多次公演.
「阿特蘭舞曲」(編曲,民族管弦樂隊合奏)香港中樂團多次公演.
「雲南風情秘錄」(記錄片)導演:周少龍.
「大都會」(2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無名火」(2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雀握棗網中人」(22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不要回頭」(電視單元劇原作音樂及配樂) TVB攝制.
「人海虎鯊」(2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森吉德馬」(編曲,民族管弦樂隊合奏)香港中樂團多次公演.
「北國風雲」(民族管弦樂隊合奏) 香港中樂團多次公演.
1989: 「邊城浪子」(20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風雲」(44集電視劇集配樂) TVB攝制.
「殺機」(電視電影原作音樂及配樂) TVB攝制.
「 C 小調中胡協奏曲」(民族管弦樂隊合奏) 香港中樂團多次公演.
「攜手創明天」 (歌曲,鄭國江詞)自民聯聯歌.等等
1983: 「泥哨兒」(電視劇,北京電視台攝制.) Original Soundtrack CD
「小花傘」(動畫電視劇,北京電視台攝制.)
「阿凡提」(動畫電視劇,北京電視台攝制.)
「童年的夢」(歌曲,樂隊伴奏,閔洪昌唱,任志萍詞;太平洋音影公司錄制.)
「土地」(歌曲,樂隊伴奏),劉秉義唱,曉光詞;太平洋音影公司錄制.)
「小小的禮品」(歌曲,樂隊伴奏),劉秉義唱,周威詞;太平頃拆洋音影公司錄制.)
「天涯何處無芳草」(歌曲,樂隊伴奏,劉秉義唱,照乾詞;太平洋音影公司錄制.)
「這里是我的故鄉」(歌曲,樂隊伴奏,李谷一唱,宋文法,張家毅詞;太平洋音影公司錄制.)
「別離不必長流淚」(歌曲,樂隊伴奏),李谷一唱太平洋音影公司錄制.)
「我們是青年」(歌曲,鋼琴伴奏,陶正詞.)
「快快洗衣裳」皮閉(歌曲,鋼琴伴奏,照乾詞.)
「村口小石橋「(歌曲編曲,樂隊伴奏,李谷一唱;太平洋音影公司錄制.)
「提水的姑娘」(歌曲編曲,樂隊伴奏,李谷一唱;太平洋音影公司錄制.)
「聽心」(歌曲編曲,樂隊伴奏,李谷一唱;太平洋音影公司錄制.)
「蘋果姑娘」(歌曲編曲,樂隊伴奏,李谷一唱;太平洋音影公司錄制.)
「四季情歌」(歌曲編曲,樂隊伴奏,李谷一唱;太平洋音影公司錄制.)
「小路小路細細聽」(歌曲,鋼琴伴奏, 張愉,張國民唱,世澄,勁濤詞.)
「故鄉我獻你一首歌」(歌曲,鋼琴伴奏),張愉,張國民唱,世澄,勁濤詞.)
「氣漲救生筏」(科教片)科影攝制.
「青春不要離我而去」(歌曲,鋼琴伴奏) 照乾詞.
「芬芳曲」(歌曲,鋼琴伴奏) 周威詞.
「愛情交響曲」(立體故事片)導演:劉惠中;機械工業部攝制.
「寶石戒指」[復仇狂](故事片)導演:石洗;內蒙電影製片廠攝制.
「方興未艾」(記錄片) 武漢電影製片廠攝制.
「漢鋼在前進」(記錄片) 武漢電影製片廠攝制.
「東方女性」(電視劇集)大同電視台攝制.
「犯人李同鍾」(電視劇集)北京電視製片廠攝制.
「沉淪」 (電視劇集)導演:李冉冉;天津作家協會攝制
「黑風蛇影」(電視劇集)導演:許同均;貴州電視台攝制.主題歌:」思母曲」(華欣唱).
「燕山情」(電視劇集)北影演員劇團攝制.主題歌:」燕山情」(楊雲唱,凱傳詞).
「希望之光」(電視劇集)北京電視台攝制.
「一曲難忘」(胡偉立主講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北京電視台攝制.

閱讀全文

與如夢令電影免費觀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有什麼電影上映 瀏覽:133
古代小孩穿越到現代的電視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679
1月18號有哪些電影 瀏覽:353
免費蝸牛電影網 瀏覽:928
激光電影院帶什麼眼鏡 瀏覽:864
中國農村被禁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17
群狼行動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601
中國同性女電影有哪些 瀏覽:766
現代人穿越電影免費 瀏覽:305
這個電影我穿過好看嘛 瀏覽:641
終結者3電影好看視頻上 瀏覽:933
獅子王電影免費播放雙語 瀏覽:475
流浪地球電影全部免費 瀏覽:232
電影特戰連4免費觀看 瀏覽:406
鐵甲鋼拳電影免費高清觀看手機 瀏覽:68
陶喆的電影暗戀多少票房 瀏覽:644
穿越異次元電影好看嗎 瀏覽:22
如夢令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996
蘭桂坊的那個叫什麼電影 瀏覽:461
類似於狂暴蜈蚣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