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影评 > 1942电影怎么样

1942电影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4-05-22 18:36:13

① 《一九四二》:等了18年,两次被禁拍摄,冯小刚最好的一部电影

苦等18年,两次禁拍,三次审查,冯小刚说:“过审那天我们都喝高了!”是什么样的电影历经这样千辛万苦才最终才得以搬上银幕,让冯导坚持这么多年也要将它拍摄完成?

——原来是2012年上映的《1942》

全片没有过度煽情的戏份,却让你体会到绝望,在一个人流离失所孤苦无依找不到希望时,原来绝望也会显得平凡。

让我们从角色设计方面看芸芸众生之相,再将影片深度剖析寻找巨灾之下的人性之真和人性之丑陋。

01、老东家

他是一个品性温和,善良,平凡的地主人家,兢兢业业只为守住一点点家业。

在经历了粮食减少,日军轰炸,亲人逐一离去,曾经的倔强一点点被消磨,所谓的自尊也转化为简单活下去的希望。

大年三十,女儿甘愿卖掉自己换来几升小米,让他这个从来只有买人没有卖人的东家彻底抛弃了自己的自尊与虚荣。

然而此时的东家并未放弃所有希望,真正的绝望是抵达唯一能够逃荒的地方陕西时却遭到乱枪扫射,最后的香火留成也没有留成的时候,他绝望了。

绝望的他只抱着死也离家近一点的念头朝着河南走去。然而结尾处的小女孩和他一起最后是回到河南活下去的,没有粮食的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吃的是什么?

影片最后说女孩从此之后没再见她吃过一口肉。

02、瞎鹿

也许没有太多观众会记住瞎鹿这个角色,他的存在太过于短暂,然而饥荒面前,像他这样短暂的小人物又何其多呢。

瞎鹿和老东家是一个对比,同为整个影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角色,一个原本富裕一个原本贫穷,一个活下去了一个草率的被一巴掌拍进开水锅就再也没有起来了。

尽管花枝等了他三天,但他的死也终究只是万千“瞎鹿”中的一个而已,没有人会记得他,甚至没有人会为他流太多的眼泪,毕竟在饿死面前,流泪也是要花力气的;在死亡面前你还来不及悲伤的时候,可能你也要死了。

03、栓柱与花枝

栓柱与花枝是整个影片当中的两股精神力量,只不过花枝的精神与信念在不断被消耗殆尽,而栓柱的精神信念在最后一刻得到了升华(当然也可能是为了过审,突出人性之善日本人之凶残,不然日本人给灾民粮食真成善举了)。

从少东家对她实施强暴,花枝拼死反抗,到愿意和栓柱睡只要两片饼干就行。影片当中栓柱与花枝最后就着城内大年三十的烟火拜堂(城内阖家欢乐与城外卖女求米的对比多么讽刺。)

花枝嘴上说希望栓柱死前有个媳妇其实只是想第二天栓柱就有老婆可卖了,这样她们都能活。

这时候卖一个人能值四升小米,精神与信念还算什么?

04、东家之女

受过教育,能读书识字,大富人家出生,她是有自尊有修养有道德底线的文化人。然而经历了饥饿,身边的人相继死去,东家杀猫熬汤的时候她也只淡淡说了句:“我也要喝猫汤。”她的精神世界便是在这一瞬间崩塌的。

将书本全部撕掉烧火,证明她已经彻底摈弃了自以为豪的知识分子的骄傲,承认她只不过是一个随时面临死亡的逃荒者而已。

东家之女的变化是合乎情理的,却又是残忍至极的,为了活命大年三十将自己卖去换几升小米,十七岁的她卖入妓院服侍军大爷时候,含泪说出了那句“吃太饱了蹲不下去”闻者听之何其心酸。

从东家之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人类的身心蜕化过程,这种变化不是进化也不是退化,只是适应生存法则弃其“糟粕”而已。

然而透过剧情我们更应该看到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人性一面与民族一面,以及整部影片想要体现的核心思考。

05、明流与暗流,众生并非平等

什么是“明”什么是“暗”,明是登得上台面的,暗是永远隐晦的。

顾此观之,政治家眼里“明”是外交,将领眼里“明”是战争,而统治者眼里的“明”是口蜜腹剑之流刻意伪造的虚假,真正的“暗”隐藏在死亡当中,在最隐晦的角落暗自凋零。

饥荒固然让人挨饿和死亡,而真正致使三百万人民饿死的难道不是一些人的见死不救和腐败吗?

巨灾面前并非众生平等,只有底层人民才拥有平等,那就是死亡平等。领导者和投机倒把者只要有心,依然可以夜夜莺歌,歌舞升平。

道德是什么?道德在生存面前什么都不是,至少在99.99%的人眼里什么都不是,因为我们只是人不是神。

道德在中国具有强有力的约束力,孔孟之道千年来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约束着无数代人的思想,然而在吃饱面前,无论是道德还是性羞耻什么都约束不了。

06、 历史 的真实

历史 发生在过去,而我们生活在现在, 历史 是什么样的, 历史 是谁来记录的,影片当中的白修德吗?现实中是冯小刚是刘震云吗?是吗?都不是。

历史 的记录者是死去的人不是活着的人,影片最后奶奶说:“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提它干嘛,图个啥?”

那一代活下来的人选择遗忘 历史 ,而像我们隔层断代的这一代人却不能遗忘 历史 ,对于我们 历史 是警钟也是自省。

历史 的真实就是死去的人的的确确死去了,真与假再也说不清,唯有对受难者的尊敬值得永存。

1942,死去的人再也回不来,活着的人只能被迫坚强,而后世的我们应当铭记 历史 避免悲剧再次重演。(撰文:鱼肚白)

② 冯小刚呕心沥血却无人问津的电影《一九四二》,只因现实更加惨痛

1942 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中苏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创作 历史 剧《屈原》,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国女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年31岁。

也是同一年,身处抗战前线的河南发生举世震惊的大饥荒,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近300万人被饿死。

这一件极其悲惨的重大 历史 事件至今在中国的史书上鲜有记载,今人对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后知名作家刘震云为重温这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 历史 ,走访灾难的幸存者,最终写了一本名为《温故一九四二》的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导演冯小刚看了后深有感触: “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后来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成了一部叙述 历史 性质的电影,叫做 《一九四二》 ,并重金邀请李雪健、张国立、陈道明等加盟出演。

温馨提示:可以点击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费观看此电影,请提前备好纸巾。

影片讲述了老东家在河南大闹旱灾之时到陕西躲灾,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沦落为难民后,他亲眼见证儿子,儿媳,老伴,相继惨死,而政府的腐朽统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最后只剩东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领养了同样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电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时会比电影更残酷。这些是搬上了荧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卖儿弃女”“野狗吃尸体”“千里无人,饿俘山野” 的景象,又岂是短短两个小时就能描述得出来呢?

其实从1941年秋季开始,河南开始出现旱情,很多地方已经有绝收现象,农民们开始刮树皮,挖树根当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续了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树皮、树根已经基本被挖光,灾民们开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当时陷入饥饿荒的河南灾民,所有人都蓬头垢面,等待着政府的救济。

当时的政府虽然采取了救灾行动,但既没有计划,也不尽力,各地都在互相观望,推卸责任,隐瞒灾情。

战乱加上饥荒,有一些妇女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动把自己卖给人贩子,换取一些粮食或者一点微薄的钱财。

1943年春,河南地区仍然干旱,很多灾民为了活命,选择全家一起外逃,灾情最严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万人涌向了陕西,逃荒路上饿死的、从火车上失足掉下来摔死的、轧死的人数无法统计。 目前公认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300万,但真实的具体数字已经永远成为了迷。

在电影里,为呈现出一个真实时代,以张国立为代表的这支逃难者主创演员不仅在开拍的半年前就开始练习河南方言。还在拍摄期间集体减肥,真正体验长期饥饿的感觉。张国立说, 真正到了那种饥饿浑身无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物的台词很多都是多余的。

时隔78年,当年大饥荒的亲历者,大多已经辞世,即使活着的,至少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河南《巩县县志》中关于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国三十一年,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观音土充饥。”

当我们觉得电影氛围太过沉重的时候,要知道这些血淋淋的画面在过去 历史 的某一个时刻真真切切的发生着。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摄逃难的过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灾,一面是战乱,四处是被炸断的残肢断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这一过程,导演多用暗色调来表现,象征着底层人民暗无天地的生活, 且画面绝大部分面积为干旱的土地,极小部分面积为天空,这一画面给人压抑的感觉,暗示着政府的压迫式统治。

同时导演多次运用特写镜头来体现难民的惨状,如特写一群野狗啃噬逃难路上去世难民的尸体,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同时又多次使用远景镜头来表现难民数量之多,又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灾民逃荒的破衣烂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员的丰衣足食、安稳无忧有着很鲜明的对比。

一开始片中提到 “蒋委员长因为河南饥荒特地减少了两个菜,以表对救灾的支持。” 这句话暗示了后面人民的背离的结局。在拍摄这一内容时,导演又巧妙的 采用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来突出统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张国立饰)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个地主,儿女双全,家境殷实。因为饥民“吃大户”,他的儿子在饥民和村民的混战中被打死。为保家人平安,在饥荒来临的时候,老东家赶着马车,带着他的妻子,拉着粮食加入了逃荒的队伍当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儿媳生下孙子后不久就体力不支,饿死了。电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儿媳饿死后,她的婆婆就赶紧抱着刚出生没几天的孙子扒开她的衣服,说趁着身体还热喝几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儿媳早已没有奶水。

后来他的妻子也饿死了,他的女儿被卖到了妓院,换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为躲避敌机轰炸,范殿元抱着孙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来,后来小孙子被他活活闷死了。

紧接着他的长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马车,粮食,银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强行“征用”,其实就是抢走了。

逃荒本是为了让一家人活下来,可是范殿元到了陕西后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财主的他成了和佃户一样的逃荒者, 可见在灾祸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无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诉他说: “现在回去就是个死” ,他很默然地说,“ 我就是想死得离家近些。”

范殿元那种绝望的心境,那种颠沛流离的疲惫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体一般已变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转过山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同样失去的亲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对范殿元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横尸遍野,大雪飘摇。

二、范殿元的女儿-星星(王子文饰)

星星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怀里总抱着一只黑猫,宁愿自己少吃几口饭也要带着它,在躲过敌人飞机轰炸过后,她还无所畏惧地要跑出去找猫。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后,她却说让家人杀掉了猫。随着一声刺耳的猫惨叫,猫被宰了炖汤,范殿元坐在闺女身边,哭着说:星星,爹对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没有任何表情地看着被扒掉的猫皮,最后还说了一句: 我也要喝猫汤 ,那时候的她也已经饿到发慌。

当妓院假冒被服厂来买女孩的时候,星星提议父亲把自己卖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劝说她爹: 我实在受不了了,连柴禾都没得吃了,你让我逃个活命吧!还能换五升小米。 她还特意向那个人强调自己识字读过书,以此来作为“优势”,最终她被买走了,她在服侍别人的时候,因为吃得太撑了导致蹲不下。

星星的结局是必然的,人在灾难面前已经没有底线了,一个小人物的历程却反映了当时环境下众多人的遭遇,实为可悲。

三、佃户瞎鹿(冯远征饰)

佃户瞎鹿是影片中最窝囊可悲的角色,为了几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戏弄,他也可以卖女儿来换几斗米给自己的母亲治病。

尽管已经活的如此无下限,但他还是没有在这场灾祸中活下来,最后偷驴不成,一头栽进了烧着开水的锅里,留下了两个孩子和他的老婆。

冯远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灾民,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只要能活下来

冯小刚在《一九四二》里他没有自己的态度,一切让观众来定夺,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饰,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实的场面还原给观众,里面从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细节描写,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深深的悲哀。

据说当时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说想要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连刘震云自己都觉得震惊: 他认为没有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

本片酝酿于1993年,启动于2011年10月,最后冯小刚在最冷的五个月中完成了拍摄。因为是逃难题材的原因,整个剧组群演最多的时候高达六百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转场厢车两百多辆,完全的拉链式拍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在细节上所作出的努力却十分令人动容。

比如在重庆的拍摄部分主要是国民党和宗教人士的活动场景,这条街道是由摄制组设计,重庆市政府出资修建的。修建完成后,摄制组去现场后简直被惊呆了,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筑来修建的,店铺里所卖的东西也都是实物。

后来这条街也成为了重庆的著名景点:民国街。

摄影组印象最深刻的是难民扒火车的那场戏,为了有一个好的拍摄效果,拍摄组从山西转移到东北终于找到了一个1942年美国产的火车头,而且还能开。

可是光有火车头没有车厢也不行,于是制片部门又根据当时的难民 历史 照片制作了逃难时的那种拉货用的平板车。

拍摄时是在东北零下20多度的情况下,当地群众还好心提醒剧组,不要用手摸铁,不然真的撕不下来。可是为了呈现真实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于是戴手套的去摸铁,没戴手套的就去摸木头。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车行驶过程中、火车顶上还坐了几百个群众演员的拍摄情况。摄影指导吕乐说,这辈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当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关于火车的六分钟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最后呈现的效果来说是值得的。

以喜剧见长的冯小刚此生最想拍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极其沉重的灾难片——《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他试图借一场70年前的人间灾难来反思国人的人性与救赎

然而电影上映以后,票房却票房一败涂地,与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后冯小刚拼了命的拍商业片还债。

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但,票房却能反映大众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怀的接纳度和认同感。

很多网友看了预告片就炮轰冯小刚, 指责他“发国难财”,引发国人的共鸣,赚国人眼泪。 果然也应了刘震云当年那个担忧:没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这个幸福的年代,人们早已习惯回避苦难。

张国立回忆,因为《一九四二》票房惨败,冯小刚甚至掉了眼泪。当他问冯小刚是不是因为启用了他才导致票房惨败,冯小刚的回答很令人感动, 都不是这样的原因,但反而正因为票房的落败,观众对苦难的敬而远之,他更觉得自己应当拍摄这么一部电影。

冯小刚打造 一九四二 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 历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看过的人都说好,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后旁白念起:“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一滴泪,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这四个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灾难的沉思。

都说乱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还是生灵涂炭。

冯小刚的深刻在于没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灾,而是把观众的视角引入了人祸。虽然大饥荒是天灾,可其中亦有相当大的人祸因素。

《一九四二》非当下的灾难,却时时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重演,人性总是在争夺,却不能给每个人鞭策。

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过苦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大地上演过无数的悲剧,有的之于国,有的之于家。

如今那个流民贼寇,是非颠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我们眼前的是新时代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灾难,应该直面灾难,正视灾难,反思灾难,才能免于灾难。

③ 《1942》拍的很真实很感人,为何票房不高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冯小刚的《1942》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不过市场反响好像并不是很理想。一些人觉得这部电影氛围太过沉重,所以看过的人会劝没看的人别去看。还有一些人觉得大家对冯小刚的期望太高导致的。不管怎样,个人觉得这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那么就有人问,《1942》拍的很真实很感人,为何票房不高呢?首先,或许观众们不太喜欢太沉重的电影。其次,许多人都非常喜欢幽默搞笑的影片,对《1942》这样题材的电影不感冒。最后,电影市场竞争太过激烈。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三、电影市场竞争太过激烈

每年都会有大量电影上映,而且许多电影都是有大牌明星们的加盟。因此,电影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观众们不担心看不到好看的电影,因此选择面就比较广泛。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942》表现不理想也是很正常的。

不管如何,冯小刚的作品都是非常有深度的,《1942》值得一看。大家觉得呢?

④ 电影《1942》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一九四二》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影片,我十分喜欢。

我们的祖辈,就是这样活过来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在长久的愚昧与奴役下,他们不敢也不懂得如何反抗。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吞咽一切痛苦一切悲哀,屈辱地活下去,卑微地活下去,毫无尊严毫无感情地,活下去。

1942年,河南大旱,三百万人饿死。任何语言在三百万条性命面前都是那样的无力,任何文字在历史面前都是那样的浮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属于自己的生活,珍惜祖辈传承下来的血脉。最后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哦。

与1942电影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最火免费的侦探电影 浏览:195
什么打仗的电影好看中国的 浏览:388
电影天堂右下角广告怎么除掉 浏览:589
有哪些好看h日本动漫电影 浏览:706
如何克服看电影爱哭 浏览:351
什么怎么了电影完整版 浏览:124
浴室漂流电影免费下载 浏览:488
小爱同学怎么用手机看电影 浏览:352
和攀登者同期上映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62
怎么从1024下载电影迅雷下载不了 浏览:103
超体电影多少分钟 浏览:633
米莎艾比是什么电影 浏览:985
一款免费播放vip电影的软件叫什么区别吗 浏览:258
电影站怎么投放广告 浏览:4
vivox6怎么上传电影 浏览:854
要看电影吗英语怎么说 浏览:856
乐高大电影2免费在线观看 浏览:170
上周没有新电影上映是不是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515
基督会怎么做中电影的歌词 浏览:295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41